101.12.14
「你們覺得,孩子,放著,他自己就會長大了嗎?」家長成長班老師的一席話,喚起媽咪深藏的記憶,一段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二歲是個呀呀學語的年齡,眼見著周遭同齡的小孩都在依依啞啞的模仿大人說話的聲調,就只有胖丁,不管旁人如何鼓動、引導,他仍舊堅持做個沈默者,緘默不語。
胖丁,無聲的執著,嚇壞了,媽咪和胖丁爸,當年的新手爸媽。
擔心胖丁的沈默是聽損所致,更擔憂影響到他日後的口說能力,於是,我們帶著胖丁,遍尋醫師,做過多次聽力檢查,仍然找不到原因。
對於現況的無知與不瞭解,往往讓人疲於奔命,急於找出答案,儘管,我們嘗試著所有的可能,可是,卻還是無濟於事,為了找尋原因所在,媽媽決定親自教養胖丁,期待能夠突破眼前所面臨的困境。
在媽咪的循循善誘之下,過了約三、四個月,胖丁總算開了金口,叫了聲:「丫姨~~~」大夥在驚呼連連的歡笑聲中鬆了一口氣。
此後,胖丁的童言童語就有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於耳。
好不容易危機解除了,另一個意料之外隱憂卻在此時悄悄地浮上檯面。
一天,丫媽語重心長地叨念著:「孩子,只要知道他餓了、飽了、冷了、
熱了就行了…」換言之,養育孩子只要讓他吃得飽,穿得暖,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就足夠了,其他的就任其發展,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
丫媽勸告的話用意是在希望媽咪能夠儘早重回職場;在中部地區,專職媽媽是會讓人誤以為是「好吃懶做,吃不起苦,只想窩在家裡享福的人」。愛面子的丫媽說什麼都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去領受這般無情的批評。
這麼多年來,數不盡的靜謐的夜晚,抬頭凝望星空,此時,彷復所有的事物都回歸到最起的原點。
思及當初的決定,一路走來的辛酸,不免感傷與失落,感到迷惘與徬徨失措。曾經,也有過衝動想要返回職場,畢竟,平淡、無奇的家庭生活讓人感覺不到一絲絲的成就感;對生活也失去了熱情,好事者的冷嘲熱諷、竊竊私語摻雜其中,更是令人感到挫敗。
丫媽的話語猶言在耳,一再地擾動著媽咪低落不安的思緒,搖撼著媽咪堅定的心念,現實與內心的自己不停的對話著,擺動不停的天平,無法選取的兩邊。
在一次聚會裡,胖丁爸的朋友,A先生,在得知媽咪是位專職媽媽時,對媽咪說:「X太太,你在家帶孩子?」乍聽之下,媽咪的心不自覺揪一下,整個人呆住,心裡揣測著,大概又是遇到反對者想要對媽咪進行道德勸說吧?正當,媽咪深呼吸,調整好心情,準備洗耳恭聽之時,卻聽到A先生說:「在家帶小孩很好呀。倘若你現在出去工作,所賺的錢大概就跟以後要付給孩子的安親費、補習費差不多,那不如,現在就在家裡好好的照顧小孩,把小孩照顧好。」
這是第一次,聽到贊同的聲音,令媽咪感到相當驚訝。
與A先生閒聊之後,才知A先生是家大公司的老闆,育有一子。
年輕時,A先生,為著自己的事業努力打拚衝刺,無暇照顧兒子,便將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親代為照顧。
父子過著分隔兩地的生活。
幾年後,孩子長大了,才接回自己的身邊。原本以為,孩子大了,應該能夠獨立自主,不用操心,那裡曉得,共同生活後,才是考驗的開始。生活習慣的不同讓父子間摩擦不斷;價值觀的差異更是阻隔了親子間的溝通。親子互動的磨合與衝突,縱然讓他苦惱不己卻也束手無策
「我覺得我的孩子很不懂的體貼…」A先生面帶愁容,懊惱的說出對孩子的觀感。
「我和太太在外面忙,打電話要他自己出去買晚餐吃,但是,他卻只想窩在房間裡打電動,不肯出門,還叫我們買回來給他吃。」
昏黃的燈光下,見到的是一位父親失望地搖著頭。
在A先生深層的絕望中,讓媽咪驚覺到:孩子是不可能自己長大,他需要父母細心的陪伴與用心的教導。
三字經云:「養子不教,父之過。」
生養孩子除了提供生活上所需的物質滿足之外,父母親還肩負著教導之責。如果,為人父母不能在孩子年幼時,教導他為人處事的道理,那麼,我們怎能在日後去責怪孩子們的行為呢!
A先生的故事不僅帶給媽咪莫大的震憾外,更讓原本猶疑不決的僵局明朗化。
媽咪寧願趁孩子還小時,花點心思在孩子身上,雖然辛苦,但是,總比日後才來後悔,甚至抱怨孩子的行為要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