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嬰幼兒生活自理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 ||||
文╱李藹芬 | ||||
生活自理發展‧好習慣 自理能力,是指憑自己的能力即能獨立完成的事項。別看0〜3歲的孩子年紀小,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自發性地表現出照顧自己的能力,如伸手忙扶奶瓶、自行以湯匙進食、喝水、主動表達尿布濕了要換或想「噓噓」等等。 父母若能適時從旁協助、引導,陪著孩子反覆嘗試練習,使基本能力更加純熟與進步,不僅為自己奠定深厚的發展基礎,也就此養成足以陪伴一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他們將更有信心面對日後的種種挑戰,發揮更多更好的能力!「命好不如習慣好」, 想要有好習慣,請從自理能力的養成開始吧! 如果父母把滿兩歲的孩子送進幼幼班,你會發現,同樣年紀的孩子,有的已經能夠獨立進食、自行如廁、穿脫衣物及鞋襪等,有些卻還需要老師幫忙餵飯,陪著如廁、協助穿衣穿鞋等,能力差異之大,令人好奇「為何有的孩子能力這麼好?」其實答案很簡單,「小孩有練過喔」,而且是從小就開始練習!誠如法國文學家大仲馬說:「每一個重複的動作都會形成一種習慣,重複的次數愈多,動作也就愈加熟練了。」 父母照顧周到‧壓抑幼兒發展 基本自理能力的產生很自然,只是需要父母願意放手給機會!但父母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會,需要百般呵護,錫安托兒所所長鐘曉玉表示,「孩子的能力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基於生存需求,出生三個月內的baby都能伸手幫忙扶奶瓶,她強調,如果一般孩子連自己抓握奶瓶的能力都沒有,其他能力將不知從何而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也說,不自己動手吃飯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長久下去,缺少持續做某件事的能力,進而出現不負責任的態度。 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暨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黃綺虹指出,愈來愈多沒有明確病因的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而且以同年紀的孩子相比,能力好(依據制式評量)的比起發展遲緩的差距愈拉愈大;同為職能治療師的蔡沛潔也說,為自理能力發展遲緩的孩子做評估,往往發現不少個案是媽媽平常從頭做到尾,而阻礙孩子的學習所致。 養成關鍵期就在零到三歲 為何自理能力應從小養成?鐘曉玉所長說,因為孩子的一切能力正在發展中,對於每件事都感到好奇,什麼都想要「自己來」,父母此時若抱持正向、鼓勵的態度,讓他嘗試,無形中,刺激腦神經的發展,讓細胞更活絡、連結度更佳,學習效果更明顯!她引用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主張,強調動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從操作中學習,以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黃綺虹治療師說,孩子在三歲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基本自理能力!錯過學習黃金期,一樣的活動內容,就從有趣的遊戲變成規律枯燥的「療育課程」!她補充,平常做任何事,只要安全無虞,父母都可帶著還是baby的孩子邊做,邊說給他聽,等到他有能力想做時,「已經不是全新的才藝」,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學習日 自理能力的學習再自然不過,每一天都是他學習的日子,每一件事都值得學習,而主要照顧者就是最好的老師!蔡沛潔治療師提醒父母,訓練是在平時養成,而不是臨出門前才要求孩子展現能力。 高雄縣保母協會理事長吳鳳雀說,折衣服、折棉被、揀菜等都是一種學習!如孩子睡起來時,會請他把被子、枕頭放回「原來的家」,剛開始,孩子雖然只會用塞的,但卻慢慢養成收拾的習慣,一段時間後,她再教孩子如何拉著棉被的四個角練習折被子。甚至吃飯時,也有讓孩子發揮能力的空間,如幫忙鋪報紙、擺餐具和搬椅子等。 吳鳳雀理事長提醒,父母不要搶著做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如家事,是大人的「工作」,卻是孩子的「遊戲」,從遊戲中學習,既自然又快樂無壓力,學習起來更具效果。鐘曉玉所長則補充,「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過程中,會把『舊經驗』加上『新方法』,用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持續累積就是一種能力!」 支持的態度‧優秀的能力 很多父母會因為心疼而捨不得讓孩子做能力所及之事,甚至擔心孩子做不到,所以事事代勞,對此,受訪專家皆表示「現代的父母真的做太多,也想太多了!」孩子要的是練習機會,鐘曉玉所長說,「新聞真該多報導一些年紀很小的孩子,因環境之故而必須照顧長輩及弟妹的故事,讓父母知道其實孩子的潛能無限。」吳鳳雀理事長表示,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進幼兒園、上小學……,一切還是要要靠自己,如果在零到三歲時,多花點耐心和時間為他打底,根本不用擔心孩子做不來! ~原文刊載於2009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特別企劃單元 |
- Feb 07 Sat 2009 13:45
0〜3歲嬰幼兒生活自理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