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梁旅珠(親子作家)】
Q、一天,剛上小一的翔翔回家,很生氣的說:「小豪說我圖畫得很醜!」
媽媽本來不以為意,就安慰他幾句。沒想到接下來,個性害羞固執的翔翔對畫畫越來越沒興趣,常拒絕做需要畫圖的功課,讓媽媽十分緊張,於是打電話告訴導師這件事。
隔天老師在聯絡簿上寫了「已處理」,但翔翔卻很不開心,要媽媽以後不要跟老師講同學的事。原來老師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小豪叫來問,然後要求小豪道歉,之後小豪當然更不會給翔翔好臉色了。
媽媽覺得老師的處理方式不夠細膩,很想再向老師反應,又怕造成兒子困擾,到底該如何是好?
A、一般來說,嚴重肢體衝突或霸凌,是該第一時間就向老師請教或告知,但我認為上述事件的嚴重度還不至於必須找老師,父母可以在家做更深入的了解並開導。動不動就由老師家長出面處理同儕問題,或對孩子的一些小情緒過度呵護,不但讓孩子失去練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多嫌隙。
我建議媽媽可以引導翔翔更清楚描述當時狀況,協助翔翔判斷小豪的言語行為是不禮貌,還是惡意挑釁?學習怎樣應對來自不同觀念背景的人、化解衝突。這樣做可以加強親子溝通,同時訓練孩子表達轉述的能力。家長也應該讓孩子明白,對生活周遭一些不成熟的言語不需太在意。
至於對畫畫失去興趣,媽媽不妨拿梵谷生前不受欣賞的故事,以及以畢卡索後期比較難懂的畫作為例,告訴孩子好的作品和表現,來自於「認真的學習」和「不斷的練習」,美醜看法有不同的欣賞角度,絕不是一個七歲的同學可以「判決」的!
寫信給梁旅珠:aquarius@udngroup.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