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講人:黃順成老師

講題:培養受挫折忍受力的孩子

時間:102.10.19()上午9:00~12:00

演講大綱與心得:

 

人生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旅途,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擔心孩子受傷、做錯,認為孩子不懂事,所以時時守護在一旁,叮嚀這、提醒那,甚至為孩子做決定;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孩子培養出獨立自主的人格,現代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參加親子講座,是愛孩子還是擔心孩子呢?

黃順成老師似乎知悉現代父母的徬徨,上台第一句話就問我們:「你們今天來聽演講是因為愛孩子還是擔心孩子呢?

老實說,我們愛孩子也擔心孩子!

 

相信孩子

黃老師分享一則故事《Ellis讓馬回家》

一匹馬突如其來的跑到農場,農場裡的人想盡各種方法都沒辦法讓馬回家,在苦無對策之際,Ellis,農場主人的兒子,自告奮勇向眾人說,他有辦法讓馬回家。語畢,便一躍坐上馬背,吆喝一聲,揚長而去。

夕陽西下,大夥遠遠地看見Ellis又騎著馬回來,揣測著,Ellis大概找不到馬兒的家吧。

可是,跟著Ellis回到農場的,不只有馬,還尾隨著好幾位大人。

這幾位大人看見Ellis的家人興奮地向他們道謝,謝謝他們歸還迷失的馬。Ellis的家人被眼前的景象搞糊塗了,趕緊詢問Ellis是用了什麼方法找到馬兒的家。

沒想到,Ellis只用三個字來回應眾人的疑惑:「相信馬!

Ellis坐在馬背上,任由馬走牠想走的路,不給予任何的指令,因為信任馬,不費吹灰之力,就帶著馬回到自己的家。

Ellis相信馬有能力可以自己找到回家的路,那麼,我們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嗎?

我們擔心孩子,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做的好,黃老師一語道出親子衝突的核心問題:「我們不相信自己。」

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連帶地,我們也不相信孩子有本事可以做自己。

我們總是在憂慮孩子的未來,害怕他們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沒有穩定的生活,總是苦口婆心地想以自己的經驗與智慧為孩子舖路,幫助孩子減少不必要的挫折與摸索,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有些學習與成長,終究是別人無法代勞的。

 

「每一個孩子都深具挫折忍受力,都是天生的冒險家及堅持者,是父母不經意折喪了他們原有的天賦」

想想看,孩子剛學走路時,不是跌跌撞撞的;跌倒了,爬起來,繼續走了幾步,又跌倒,再爬起來,繼續走,即使遇到了挫折,他們還是堅定不移地練習,直到學會走路為止。

所以,小孩天生就具有受挫能力是我們父母剝奪了孩子面對外在環境磨鍊的能力,鞋帶不會綁,父母親為他繫鞋帶;水果不會剝皮,父母替他剝好,還親自送進嘴裡,全因為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犯錯,父母不願意等待他們慢慢長大造成的後果。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去體驗、去探索,以找回他們與生俱來的挫折忍受力,試想,一個捧在手心的孩子,怎麼去學獨立呢?

 

 

明明是我的未來,為什麼我不能決定?

尊重孩子,讓孩子走他們想要走的路

黃老師問在場的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是當一位人人稱羨的悲傷工程師,還是一位平凡卻過得無憂無慮的快樂泥水匠呢?

父母都很關心孩子的前途,但是,當孩子的喜好與我們背道而馳時,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聽從我們的安排,卻往往忽略未來是屬於孩子的,不是我們。

 

「孩子不屬於我們,他們只是藉由我們降臨在這個世間,孩子是屬於自己的。」黃老師的這番話讓我想起紀伯倫所著的《先知,孩子篇》: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你們可努力倣傚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父母是弓,要來幫助箭,射的遠,飛的高。

 

面對未來的抉擇,父母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父母不能將孩子據為己有,要求孩子順從我們的想法,聽任我們的安排。我們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尊重他們的意見,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們的身上。

 

孩子是種籽,不同的種籽,自然會開出不同的花朵

孩子是種籽,未來可能是玫瑰花、向日葵或是五葉松、樟樹;孩子未來的人生如此寬廣,父母實在不需要急著為孩子做決定,誠如黃老師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協助孩子自己有能力在未來去處理那個未知的世界。」

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應該當孩子的伯樂,發掘孩子的優勢,尊重他們的天賦,發揮所長。

讓小孩從有興趣的事情出發,建立自信與成就後,孩子對於學習就能樂此不疲;即使遭遇挫折,非但不會退縮,還可以滋生出不斷前進的勇氣。

黃老師以自身為例,告訴我們,他來這裡演講,是因為他喜歡演講,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做,所以,即便遠從高雄坐火車到斗六來演講,他依然興致高昂,一點也不以為苦。

興趣若能與工作相遇,點燃熱情,再麻煩的工作,換來的完全只有滿足,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心思去感受那份工作同時帶來的麻煩。

黃老師也提到,當孩子的眼界越寬,心胸也隨著開闊,對於新的事物、新的挑戰更有接受的器度。

因此,黃老師提醒父母,別只是逼著孩子讀書,假日有空,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或是聽演講、看展覽,讓孩子多方嘗試,多元發展,相互激盪,孩子的生命或許能生出更豐富的色彩與養分。

 

孩子的未來是一條漫長的探索之旅,要讓孩子學會隨波逐浪

孩子的人生旅途或許崎嶇不平,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順遂。如果爸媽能夠讓孩子從小在失敗中累積耐挫的能力,長大後,遇到更大的困難,才有挺身面對的能量。

黃老師的弟弟原本在公辦的報社擔任編輯總執行長一職,原以為可以做到退休,沒想到,報社居然宣布停止營業。中高齡的弟弟四處求職碰壁,最後,只好到飲料店當送貨小弟。

以前西裝筆挺的弟弟如今一身輕便裝,腳蹬布希鞋,雙手各提一大袋的冷飲,忙碌地到處去送貨。弟弟願意屈就於現實,承擔挫折的勇氣讓黃老師忍不住豎起大姆指,敬佩不已。

黃老師以自己的弟弟為例,提醒父母,不要太過於保護孩子。營造機會讓孩子從小經歷挫敗,習慣挫折帶來的困頓,享受突破困境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將來,遭遇到人生的低潮時,才放得下身段,委屈自己,等待東山再起那一刻的到來;換言之,從小教導孩子要隨波逐浪,而不隨波逐流。

孩子面對生命的挫折,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傾聽與了解;父母要做的是:心情保持平靜,面帶微笑,給孩子愛的鼓勵。

黃老師問在場的父母,假若孩子考試只考30分或是晚歸,你們會怎麼做?

黃老師的兒子,高中時,和同學騎車夜遊。黃老師和黃太太為此擔憂不己,枯坐客廳,徹夜未眠。

好不容易盼到兒子玩回來了,兒子甫進門,驚見雙親在客廳等他,一陣錯愕,下意識的往外探了一眼。這個突如其來的舉頭,黃老師看在眼裡,也明瞭一切情況,「你是不是帶了朋友回來?

兒子低頭不語,身旁多了一位小女孩。

當晚,家中意外多了一位客人。

這番場景,黃老師氣不氣?!當然生氣,他氣的恨不得將兒子攆出門。可是,朋友勸他冷靜處理,父子千萬別起衝突。

第二天,兒子玩到清晨才回來;進了門,黃老師舉起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回來就好,去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吧!

第三天,兒子還是溜出去玩,黃老師依然按耐住心中的怒氣,在客廳裡,等兒子回家。兒子回來了,沒有責備,還是同樣的一句話:「回來就好,去洗個澡,好好睡一覺吧!

第四天,兒子還是跑出去玩,黃老師仍舊坐在客廳等。這一回,兒子進門看見老爸睡眼惺忪在等他,終於,忍不住地對老爸說:「爸~,你去睡啦,不要再等了!

幾天後,兒子不再跑出去和同學夜遊,乖乖地準時回家。

黃老師告訴在場的父母,孩子犯錯的當下,就己經知道自己做錯了;父母的指責只會讓孩子更難堪,樹立親子之間更多的對立,試著說服和壓抑自己動用父母權威的衝動,給孩子一個台階下,保留他們的面子,孩子很清楚父母的要求。

 

父母允許孩子的叛逆,孩子才能面對人生的起伏。

「叛逆」是孩子試圖走出父母的枷鎖、社會的規範,學習做自己的行為表徵。孩子試圖用叛逆來探索人生,如果,我們愛孩子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在他想要的路上去努力,而不是永遠在限制孩子、擔心孩子。

所以,面對孩子據以力爭的「獨立宣言」,父母應該以全新的角度,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去看待,才會使孩子更容易邁向獨立自主的人生。

黃老師教導父母,以四項原則來迎接孩子的成長主張

  1. 瞭解孩子的想法
  2. 接納孩子不同的意見,探索世界的慾望
  3. 幫助孩子走出人生的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
  4. 指引孩子人生的方針

  

用柔軟心對待孩子:人生沒有所謂的壞天氣,只有不同的好天氣

黃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想要找回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父母可以這麼做:

  1. 多看優點,不說缺點
  2. 多些快樂,少些嚴肅
  3. 多些寬容,少些批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9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