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200301_161635.jpg

109.03.01

 

年後,有好長一段時間,老爺每到週末幾乎都不在家,我們過著偽單親的生活,在一打三的日子裡,最煩惱的就是晚餐。孩子們寧願窩在家裡享受一週僅有一次的福利─看電視打電動,説什麼也不願意外出覓食,而身為煮婦的我既不想開火煮食,更不想拎著提鍋、保鮮盒,大包小包的騎著摩托車去外帶晚餐;況且用餐時刻,街上車水馬龍,停車位自然是一位難求,我經常沿著街巷繞來轉去,找尋車位,一個小時後,車子仍舊在街道上緩速前進,最後只好駛回家,隨便煮個麵、下個水餃解決了事。

 

「你們晚餐想吃什麼?」我苦惱的詢問孩子們。

 

一陣沉寂後,終於有個聲音從遙遠的空谷裡傳回來,「要不然我炒泡麵給你們吃好了」長腿妹正專注的觀看她喜愛的YouTube影片,語氣平淡地說。這靈光乍現的想法不啻是神救援,有人願意下廚,我當然舉雙手贊成囉!

下午三點,長腿妹對我拋出一連串的問號,「家裡有高麗菜嗎?」「在冰箱裡,待會拿給妳。」「放在那一層?妳告訴我,我要煮的時候,自己拿就好了。」「有洋蔥嗎?」「在二樓露台。」「那妳幫我拿一顆下來,我懶得爬樓梯。」在母女一來一往的對話間,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長腿妹一直以來都是在廚房擔任我的副手,從未單獨煮過一餐,「妳知道如何炒泡麵嗎?」「知道啊,我在YouTube看過別人的示範。」我抿著嘴,不再說話,心中的忐忑不安油然而生。

向晚時分,廚房裡傳來砰然作響的鍋鏟翻炒聲,「需要我幫忙嗎?」我探頭輕問。

「不用,妳出去,煮好了,我會叫妳的。姐~來幫我洗高麗菜。」長腿妹在手忙腳亂的縫隙裡,斬釘截鐵地婉拒我善意伸出的援手。

孩提時,長腿妹對我相當的依賴,喜歡依偎在我的懷抱裡,一沒有看見我的身影,便抽抽噎噎的哭叫,媽媽,那時,我常戲稱自己是尤加利樹,長腿妹是無尾熊,她對我有緊密的依附情感;韶華遞嬗,長腿妹進入前青春期後,慢慢地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在稚嫩的心靈裡構築想望的少女形象,渴望成為小大人可以獨當一面的完成自己喜歡的事,想要透過展現自己不純熟的能力,來為自己累積成就感;她脫離我的懷抱,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青春的必經之路。

於是,我黯然退出廚房,木砧板上發出細細脆脆的切菜聲,時而動,時而停,不成節奏,間或夾雜著少女們銀鈴般的笑語。長腿妹空出來的座位由兒子遞補上,和朋友們玩著屬於男人的游擊戰,完全無視於我的存在,落單的我只能自個兒蜷伏在沙發裡,漫無目的地按著黝黑色的電視搖控器,一台轉過一台;等待,讓時間變得漫長而焦躁,各種思緒滿溢翻騰, 在內心上演一齣小劇場:妳在擔心什麼呢?是害怕女兒們不小心弄傷自己?還是妳擺脫不了「媽媽應該要親自下廚煮飯」的傳統束縛呢?三個孩子從念小一開始,只要有空閑,你就會帶著他們一起煮晚餐,從洗米、煮飯、揀菜、洗菜,到炒菜、煎肉、下麵……讓他們嘗試各種能力所及的烹飪技巧;你不是己經教導過她們瓦斯爐、微波爐、電鍋等家電的操作嗎?不是也教導過她們正確的使用菜刀、刨刀嗎?她們也運用自如,既然如此,妳,又何必杞人憂天呢。信任她們,放手讓她們去發揮、去嘗試吧,妳若不給她們機會自我探索,將來,怎麼有足夠的勇氣,走向港口,為自己尋覓一艘方舟,揚帆啟航,航向生命所未知的世界呢。

晚上六點,平日用膳的時刻,有個清亮甜美的音訊從廚房悠悠飄蕩而來,「麵好了,要吃的人可以來盛!」兒子聞聲二話不說立即拋下他的戰友,飛奔而去,未幾,一碗堆疊如小山丘般的泡麵映入眼簾,伴隨著兒子喜孜孜的笑容。今晚吃的是印尼炒麵,麵的外觀像極了台灣的泡麵,但不是用熱水沖泡,而是用炒的方式。一袋五包裝的方便麵是長腿妹跟隨大舅舅到街上遛達時,無意間發現的新鮮物,她一直嚷著要煮,但我總認為泡麵對身體不好,擔心營養不夠,遲遲不肯答應,這天算是破例開放,圓了她殷殷盼望的心,也給了我們一個嚐鮮的機會。「媽,麵好了,快來吃。」長腿妹的催促將我紛飛的思緒拉了回來。

一家四口圍坐在客廳,愜意地看著電視,吃泡麵,這是週末的小確幸。平日這個時候,三個孩子們都要趕著上補習班、趕著寫作業、複習功課,老爺又常加班晚歸,一家子能夠像這樣齊聚吃頓晚飯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了。

 

「媽,泡麵好吃嗎?」

「嗯,還不錯吃,味道夠,想不到泡麵用炒的也蠻好吃的。」

「喔~~終於鬆了一口氣,我以為妳會嫌不好吃……」長腿妹青澀的臉龐漾起一抹燦爛的笑容,那上揚的弧度乘載著一種驕傲與興奮。

「妳現在可以體會到煮婦的心情了吧,辛苦煮一頓飯,還得擔心會被人嫌,真的既無辜又無奈。」我像是逮到機會般傾吐主中饋多年的幽怨。

短暫眼神交會之際,彼此像是明白了什麼,露出會心的一笑。純真的孩子缺乏人生閱歷,他們需要透過親身的體驗,深切的感受,才能明瞭他人為自己付出的辛勞,尤其是對不喜歡給人管和教的青春期孩子更是需要。

二個禮拜後的某個午后,舅舅騎著他帥氣的小銀摩托車,風塵僕僕來接大眼妹和長腿妹到街上遛達,這是每個禮拜的休假儀式,若少了,日子就會覺得過得空虛、若有所憾。

 

「媽,今天晚餐吃什麼?」在外逛街的長腿妹借用舅舅的手機打給我。

「看你們想吃什麼呀?」我慵懶地回應。

「我們可以自己煮嗎?

「妳們要煮?」昏沉欲睡的腦袋瓜彷如被敲了一記悶棍驀地清醒了起來。

「姐姐說,她在家政課學了一道菜,想煮給我們吃,可以嗎?」通話的距離掩蓋不了她那頭既期待又怕失望的聲音。

 

四點半,杳無人跡的街道緩緩傳來摩托車引擎聲,緊接著,門鈴響起,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誰,輕按開門鈴,女兒們一前一後的踏進家門,各拎著一大袋沉甸甸的物品,滿室的寧靜頓時喧騰熱鬧了起來。「你們到底買了些什麼?」我望著眼前的大袋子忍不住驚呼。「我們買了青花菜、德式香腸、筆管麵、焗烤起司絲……」少女們以炫耀的動作從購物袋裡一樣一樣的拿出來秀給我看,看得我眼花瞭亂,「妳們…打算要煮什麼?」「義大利筆管麵!」大眼妹說的每個字都像跳躍的音符,彈跳出一個疑慮:「大眼妹鮮少下廚,她可以嗎?」大眼妹抬起頭望著我,深邃的雙眸彷彿看到我不欲人知的擔憂,「放心,我有練過,很簡單的啦!

這夜,冷清的廚房又響起砰然作響的聲音,大眼妹端出一盤又一盤色彩繽紛的焗烤麵,氤氳的熱氣瀰漫著濃郁的奶香味撲鼻而來,讓人食指大動,一口接一口吃個不停,根本顧不得熱量有多高。大眼妹第一次下廚的處女作真令我們驚艷不己,同時也深切地體悟到,我們難免會抱怨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夠體貼,不會主動幫忙,但我們是否願意提供給他們一個環境,讓他們為家人付出呢?孩子願意放下手機,捲起袖子走進廚房為家人做道「暖心料理」,是對家人愛的體現,是在醞釀一份對家的歸屬感,我們應該心懷感謝。思及至此,不禁暗自慶幸,自己並未因為自身的擔憂,以「保護」為名,阻擾孩子的成長。

50393.jpg

窗外,不知何時飄起紛飛的細雨,雨滴落在白色窗櫺上,如珍珠織成的網般的美麗,一抹清涼的氣息吹散今年春天帶來的酷熱,我們一邊吃、邊聊天、看電視,分享著這禮拜生活上的哀愁與喜悅,分享著對社會時事的看法,分享著彼此對某部電影的觀感,空氣中洋溢著溫馨自在的氛圍。

 

「媽,我煮的好吃嗎?

「好吃,筆管麵口感Q彈,德式香腸鹹鹹甜甜的,再搭配上青花菜的清脆,超爽口的!

話剛落地,大眼妹清秀的臉龐漾起一抹靦腆的笑容,就和長腿妹一樣,上揚的嘴角裡藏著驕傲與興奮,這抹笑顏已消失在我們生活中好長的一段歲月了。大眼妹自從升上國一後,因為賀爾蒙的干擾、課程上的銜接、陌生的學習環境、新的人際互動等種種壓力,讓她的情緒彷如籠罩在一團迷霧裡,看不清楚也摸不著頭諸,對她而言,這是一段鬱悶難熬的成長歷程。如今,那久違的璀璨笑靨瞬間讓我明白大眼妹或許能從料理獲得療癒的出口。教養青春期子女,父母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自己有更廣闊的視野,提供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以協助他們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關卡。

 

「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這個家,而他對家的掛念來自於與家人的連結。」心理師陳品皓在其著作《我想陪你長大》寫下這一段話。親子間建立連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起擁有的美好體驗,每個家庭的營造方式都不同,也許是鑚進電影院看電影,也許是到大自然露營,而我們則是透過食物、親子共廚來創造溫馨的記憶、凝聚一家人的情感。在不久的將來,孩子們也許會托著行李離鄉,開展屬於自己的旅程,悄悄地冀望,獨處異鄉的他們在每個寂寞無助的難熬時刻裡,可以透過媽媽菜還有自己曾為家人烹調的一道道料理來撫慰他們思鄉之情,穩定生活變動中帶來的惶恐。

 

忙碌的生活能為家人下廚煮頓晚餐己屬不易,還要教導孩子,這可真是一段親子磨合過程,或許可以分享以下的做法給大家參考

○可以選擇假日悠閒的時刻,讓孩子練習下廚。

○剛開始學習烹飪時,父母應陪伴在一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瓦斯爐、菜刀。

○提供孩子合適的工具

  大人用的菜刀對孩子來說,會比較大也比較沉重,不妨給他一把水果刀會較輕便好用;爐台若離孩子太遠,可以給他一張矮凳讓他站在上面操作。

○給孩子發揮的空間

  當孩子掌握家電的使用、明瞭廚房用具的擺放位置後,就可以讓他們做自己想要做的食物或點心。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當孩子將廚房弄得亂七八糟時,父母要學習按捺心中的不滿,教導他們如何整理;當孩子端出不合乎你胃口的餐點時,要學著讚美,不批評,如此一來,孩子才會有成就感,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從做中學習與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9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