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2.05.24


 翻開胖丁的聯絡簿,幾行斗大的紅字赫然浮現眼前,一陣不安襲上心頭:「胖丁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 他怎麼了?


  仔細讀完內文,這才知道,前兩天,胖丁偷偷擦掉一項作業:造句;不但如此,最近也常常忘了交作業。


  短短幾行字,有如震撼彈,錯愕之餘,也撼搖了我對教養的信心;竟然連兒子少寫了一項功課都不知道,這對專職媽媽而言,無疑是失職,更讓我感到羞愧。


  憤怒的情緒如潮水般慢慢湧上,很想把胖丁叫到跟前,狠狠地,用力地訓斥一番,更想處罰胖丁,讓他牢牢地記取這次的教訓。


  可是,理性一再重覆地提醒媽咪,不論是責罵或是處罰,用意不在於教訓孩子,而是讓孩子明瞭自己的言行是錯誤的。


  美國教育學家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


  因此,媽咪按耐下心中的怒氣,委婉地探問胖丁:「為什麼要將作業擦掉?


胖丁低頭不語,眼中流露出一絲絲的歉意,斷斷續續地囁嚅著。一段、一句,媽咪努力地拼組出胖丁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胖丁,忘了寫「造句」;媽咪也沒有察覺。隔天上課,才驚覺自己少寫,為了煙滅證據,私自擦掉,未經世事的胖丁自以為是的認為這麼做可以瞞天過海。最後,還是被老師揪出,告上一狀,真是得不償失。


  胖丁爸和媽咪將整件事的利弊得失一一為胖丁分析說明,讓他明瞭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事情己經發生了,木己成舟,再來就是討論懲處的問題了。


  孩子做錯事,身為父母親的我們最常感到予盾不安的就是在口頭上的規勸與實質的處罰之間舉足不定。


 關於這一點,親子作家梁旅珠提出建議:


 「因孩子不懂、無心而犯的錯,要耐心規勸指導;但若是刻意甚至惡意的行為,除了要了解原因和孩子的想法,並加以勸導之外,一定要處罰,並依狀況讓孩子學習道歉和彌補。」


  偷改作業這檔事,在班上,胖丁不是第一例,同學曾經做過,還遭受到老師嚴厲的譴責,所以,胖丁不是不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只是,一時心急,挺身而走險,卻不慎引火上身。


  媽咪想聽一聽胖丁想法,覺得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沒想到,這一問,竟激起大眼妹和長腿妹的興致,紛紛加入戰局。在你一言,我一句的唇槍如戰之中,我們達成如下的協議:


1.      竄改作業,知法犯法,罪情重大,所以,這周周末的電玩禁玩。


2.      往後,凡是忘記帶/交作業,罰抄寫三字經三頁。


鏡子理論提到:


「孩子的問題,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父母的問題。」


  因此,在檢討孩子脫序行為的同時,父母親也應該回過頭來自我省思與檢視。


  胖丁,升上小二時,自主學習的意願增強,能夠自發性地完成作業,媽咪的叮嚀聲少了,擔憂指數自然也隨之減低,以為胖丁長大了,可以不用隨側在旁,緊迫盯人,對於胖丁的課業,媽咪試著慢慢的放手,只負責檢查作業的對與錯,至於作業是否帶齊了,有沒有缺漏,媽咪大膽地假設:胖丁都可以做得到,他長大了嘛!


  不過,經過這個事件後,媽咪察覺到似乎太高估了胖丁的生活能力,並非看不起自己的兒子,而是,由此更清楚胖丁的個性。


  胖丁是個粗枝大葉的人,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相較於,兩個妹妹,胖丁在情感上是個很容易安撫的人。可是,這樣的個性用在處理事務上,就常常會出現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令人為氣結的離譜行為。


  為了避免胖丁漫不經心的行為變成習慣,媽咪做了如下的改變:


1.      以往,胖丁一進門,即催促著他,洗餐盒;現在,則是要求他,打開書包,檢查作業是否帶齊。所謂:「積習難改。」縱然,媽咪每天念著,胖丁還是不免忘了將課本帶回家。百般無奈之下,只好使出殺手鐧,要求胖丁每日在聯絡簿寫上一句話:「回家前,記得檢查作業是否帶回家?」希望藉由手寫的方式加深胖丁的印象,回家前可以喚醒他的記憶。


2.      每天,媽咪檢查完作業後,胖丁需在聯絡簿上,一一核對作業是否都放入書包內。


這些點滴要求並非用來限制胖丁,而是,希望透過親子間的相互努力,來改


善胖丁對課業怠惰的習性。


  俗語:「習慣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媽咪希望藉由共同的努力,來戒除胖丁剛萌芽的壞習慣,而非等到其根深柢固,甚至影響到胖丁的人生,才來後悔,為時己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9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